中国人的故事|全国政协委员王静:科技成果落地需要复合型“明白人”
 日期:2023-03-07   浏览:742   来源:中国党员培训网  返回列表

1月30日,全国政协2022年度好提案出炉,全国政协委员王静牵头的《关于破解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难的提案》榜上有名,此前该提案也被全国政协重点督办。

王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这份提案源自她工作中的经历。

经过10余年攻关,王静和团队研究出了“基于胶体金试纸条及移动终端的食品安全和体外诊断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和系统”,用试剂条结合微信小程序,5分钟便可检测多种农药残留。

但就是这项惠民技术却用时两年才转化落地。在与有意合作的团队谈判过程中,王静团队需要了解与企业合作的契合度,是否符合政策,能不能落地转化。一来二去,花费了很多时间,一度让她想放弃。

王静拿到手的政策材料也有很厚一沓,“这让我们纯粹做科研的人非常头疼”。在来来回回的磨合中,王静意识到,既懂科技创新规律、又懂市场商务实践、还懂法规制度的“专业人”“明白人”稀缺。

王静说,要实现成果转化,往往要把科研人员“逼成”专业转化人员,试错成本奇高,一不小心出现错误,就要从头再来。“这些问题使很多科研人员对成果转化只能一再观望、望而生畏、望而却步”。

于是,王静梳理了自己团队的经历,并与各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进行交流,同时前往多地的科研机构进行实地调研,了解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在调研中王静发现,很多科研工作者都面临成果转化队伍与机构建设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这一问题。此外,还有些科技成果转化困难,是因为有的科研人员专利申请重数量不重质量,有产业化价值的专利占比低,甚至为了科研项目结题而“制造成果”。

在调研和座谈过程中,她还发现在部分科研院所和高校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中,在职称晋升、科技成果奖励时,普遍只看第一单位、第一作者,导致科研工作者或团队缺乏与他人合作的动力,不愿意坐“冷板凳”,大都做自己能独立完成的短平快“小”成果,缺乏技术工程化、系统化和供应链整合的平台和能力,难以跨越技术到商品的鸿沟,导致大部分高新成果被束之高阁。

王静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整理,从提高专利质量,让成果真正“值得转”;鼓励协同创新,完善知识产权确权制度,提供技术成果工程化的种子基金,实现“如何转”;设立各级或第三方技术评估和转移转化机构或平台,让科研单位“敢于转”3方面提出建议,最终形成《关于破解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难的提案》。

这份提案得到很多委员的支持,6位委员进行附议。之后,王静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打来的电话:“您的提案被列为全国政协重点督办提案,由我们承办。”再后来,科技部来到中国农科院,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难的问题进行调研。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科技部召开创新主体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座谈会,王静在会上发言,谈了自己的经历和调研。

2022年9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对提案进行答复,并对提案中提到的3点建议提出具体落实方案。

“答复的内容我还是很满意的,最起码建议起到了作用,带来了改变。”王静说。

记者手记:

提案不是纸上谈兵

王静委员的一番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说,提案不是拍脑袋写出来的,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有切身体验和深入调研,聚焦一个问题,代表一个群体,这样才能真正履行好全国政协委员的职责。

初次采访王静委员,是在2022年的全国两会上。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很多接地气的建议。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重中之重的问题。王静的工作就是为了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她几十年如一日地开展科研工作,并把这种韧劲儿带到了政协委员履职的过程中。

记者:李华锡

统筹:刘世昕 杨月 牟昊琨

设计:张诗蕾(实习)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上一篇:政府工作报告中今年的工作重点下一篇:凝心聚力,共襄民族复兴历史伟业——来自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分组审议现场的报告>
0.087

联系我们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