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种粮大户调查展示“新粮人红利”
 日期:2022-11-24   浏览:1520   来源:中国党员培训网  返回列表

部分种粮人群正由低学历和传统生产方式转变为有知识会种粮的“新粮人”,呈现结构变优、生产水平变高、带动能力更强、增粮信心更足等新气象

当前种粮大户的变化是我国农业生产人力资本变革的缩影,也是农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表现,应加快调整农业生产关系,匹配与人力资本需求相适应的其他要素资源,系统实施“粮策”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菁 杨玉华 姜刚 水金辰

种粮大户在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期联合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对安徽10个产粮大县126名种粮大户开展问卷调查,并实地采访多位种粮大户,了解到部分种粮人群正由低学历和传统生产方式转变为有知识会种粮的“新粮人”,呈现结构变优、生产水平变高、带动能力更强、增粮信心更足等新气象,种粮迎来新的人口“高素质红利”。

瞭望 | 种粮大户调查展示“新粮人红利”

种粮大户的年龄和学历结构

结构变优:“80后”“90后”渐成种粮生力军

记者通过大数据“画像”和实地采访发现,当前粮食生产正经历人力资本的悄然变革,“80后”“90后”渐成种粮生力军,高中以上学历占近一半。以往“面朝黄土背朝天”、依赖“牛耕马犁”的种粮人正在被有知识用农机懂市场的“新粮人”取代。

问卷调研结果显示,从年龄看,1980年及之后出生的种粮大户已占35.72%,其中“90后”占7.14%。从学历看,高中及中职以上学历已占48.42%,其中大学专科(含高职)以上占18.25%。

在安徽省滁州市所辖的天长市,“90后”的平东林正忙着将收获的水稻打包归仓。平东林曾在高校任职,后留学海外攻读硕士,2017年回到老家天长,创办了天长市禾禾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不仅在家乡汊涧镇张营村流转320亩土地种粮,还全程托管汊涧镇6个村6200多亩耕地,并为超过6万亩良田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

在江苏盐城,截至2021年底,该市粮食类规模经营户共有17969个,其中50岁以下人员比例约为30%。拼多多平台发布的《2021新新农人成长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0月,该平台上1995年之后出生的“新新农人”数量已超过12.6万人,和2019年相比,两年增长了近10万人。

种粮队伍的年轻化,也进一步强化了种粮大户的市场化经营思维。这一方面体现在经营规模上,从问卷调查看,种粮大户在规模上注重适度,流转面积为100~999亩的占比为61.12%;另一方面体现在资金投入上,从数据统计看,除必备的种子、化肥等农资外,种粮大户将资金用于农机等固定资产、仓储及晾晒等辅助设施、平整土地和修路开渠及植保等社会化服务分别占比69.05%、49.21%、40.48%、38.89%。

在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宋来宝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市场化思维已经深入到日常经营的各个环节。合作社负责人宋来宝说,以前小麦种植品种多、卖不上价,2017年合作社开始按订单生产,通过单一品种种植、单独收获和定向销售,每斤小麦较同期市场价高出0.1元,提高了种粮效益。而在订单麦售完后,他把剩余的新麦堆放在仓库,随时关注行情,分阶段出粮。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告诉本刊记者,目前种植大户经营规模逐渐向300~1000亩的合理区间流动,在经营理念、法律意识、合作意识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

瞭望 | 种粮大户调查展示“新粮人红利”

种粮大户投入的资金流向

生产水平变高:种“智慧田”带动更多小农户

本刊记者在安徽省蚌埠、芜湖等粮食主产区采访了解到,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成果不断转化应用,一些种粮大户使用数字新农具种出了“智慧田”。问卷显示,在资金投向方面,69.05%的大户选择“购买农机等固定资产投入”。

“我们已从十年前的7台套农机增至150多台套,覆盖耕种管收等领域。”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种粮大户尚跃说,得益于物联网建设,农机在导航状态下自动走直、实时获取作业数据,“玉米播种机一行播下来,从这头到那头误差不超过5厘米。玉米收割机一天能作业300多亩,而普通收割机只有100多亩。”

农机提效,科技增粮。在安徽省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峨桥镇,种粮大户桂万发的感受格外强烈。“与凭经验种田相比,靠种‘智慧’田,不仅稳产增产有保障,今年有的田块亩产量能达1300斤,而且成本降下来了。”桂万发点开手机里的一款智慧农业应用软件,地里的土壤肥力、灌溉需求、成熟情况等信息一目了然。

在桂万发的稻田边,竖立着一块写有“智慧‘芜湖大米’数字化硬件设备田间监测点”的标牌,地里埋装的各种物联网传感器正实时监测着稻田里的作物生长,并将这些数据实时传送到后台用以指导生产。

记者了解到,通过卫星、无人机以及散布在田间地头的传感器,可以对水稻生长的13个阶段和49个关键决策环节进行梳理分析,为种植提供可视化的数据以及各类建议,实现对不同地块的精准施肥、除草和病虫害防治。

通过种“智慧田”,桂万发尝到了甜头,他的稻田亩产较过去提升约10%,亩均可节省成本超100元。

在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同时,种粮大户的带动作用也在变强。问卷显示,带动10户及以上小农户的种粮大户占44.44%,其中带动50户及以上小农户的占21.43%。从带动方式看,选择“流转后雇佣小农户忙活”“提供农业技术指导服务”“提供耕种管收社会化服务”的居前三位,占比80.16%、36.51%和34.92%。

“我最大的感受是,十年前,不少种粮大户的种植管理水平不如小农户,现在不少小农户已经跟不上大户了。”安徽省宿州市泗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张雷深有感触地说,原来种粮大户带不动小农户,现在大户依靠科技种粮,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瞭望 | 种粮大户调查展示“新粮人红利”

种粮大户对于规模经营的信心?

增粮信心变足:流转面积增加种粮后继有人

增粮信心变足,种粮效益和流转面积呈“双增”态势,是此次调研中种粮大户的一大反映。

问卷显示,近三年,从平均效益变化看,选择“逐年增加”的种粮大户达64.26%;从流转面积变化看,选择“保持稳定”“逐年增加”的分别占44.44%、36.51%。今年秋粮收获后,选择增加流转面积的种粮大户占66.67%,其中选择“根据情况适当增加流转面积”的占53.97%。

来自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的种粮大户陈永江,是当地有名的水稻种植能手。他从2002年开始流转200多亩地,目前已扩大到1177亩,带动周边农户种植4335亩。由于全程机械化、绿色种植,实现节本增效,这几年享受到种粮带来的“甜头”。

曾几何时,“谁来种粮”困扰着粮食生产,人们对种粮后继乏人充满担忧。如今,粮食生产后继有人,种粮“父子兵”、爷仨接力种好粮等在各地不断涌现,成为粮食生产的新“丰”景。此次问卷提到“是否会考虑让孩子一起经营粮食生产”时,有近三成大户选择“会,现在种粮有奔头”,还有超过一成表示,“如果城里找不到好工作,不如回家种粮。”两者相加有近四成,显示粮食生产“后继有人”的可喜变化。

瞭望 | 种粮大户调查展示“新粮人红利”

种粮大户最需要的政策支持

系统施“粮策”适应种粮人力变革

问卷和基层调研显示,当前种粮大户的变化是我国农业生产人力资本变革的缩影,也是农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表现,应加快调整农业生产关系,匹配与人力资本需求相适应的其他要素资源,系统实施“粮策”。

——加快对种粮新力量的培育和引导,释放种粮“新人红利”。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安徽省耕地流转率超过53%,种植规模50亩以上大户近12万户。2012年到2021年的9年间,全省大户户数年均增长率15%、流转面积年均增长率超过13%,呈现户数、面积双增势头。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等认为,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成为建设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力量,当前应针对“新粮人”增长的势头,加强研究精准施策,推动这一群体的职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发挥其在引领粮食生产和农村三次产业融合中发挥更大作用。

——强化协同管理形成系统“粮策”。问卷显示,超过四成种粮大户的政策需求集中在“种粮配套仓储设施”“农业保险政策”“农机补贴”“现代农业科技指导”“降低土地流转租金”“提高粮食价格”领域,凸显出对种粮大户粮食生产政策的需求是多元的。尚跃、陈永江等建议,应在国家层面加快战略研究,以产业链思维推动政策集成和制度创新,形成有利于多种粮、种好粮的系统“粮策”,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实施职业种粮人战略培养计划,建立与农业现代化相匹配的人力供给。针对粮食生产“后继有人”的可喜变化,安徽省宿州市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庆松和多位受访的种粮大户表示,应抓住这一积极势头,探索实施职业种粮人战略培养计划,打通高校培养、科研人员乡村创业、政策激励种粮等渠道,为粮食生产提供优质人力供给,破解“谁来种粮”难题。

来源:新华社


<上一篇:西媒:中国是绿色发展贡献者与受益者下一篇:星空有约|发图啦!“夸父一号”卫星“拍了拍”太阳>
0.125

联系我们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