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
 日期:2022-10-20   浏览:1795   来源:中国党员培训网  返回列表

团结才能胜利,奋斗才会成功。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攻克了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回眸非凡十年,神州大地日新月异,基础设施全面加强。

看规模。综合交通网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逾84万公里,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5481万公里,分别相当于十年前的1.3倍、1.7倍和3.7倍。我国高铁、高速公路、电网、4G网络规模等稳居世界第一。

看质量。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竣工投运,全球首条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京沪干线”建成……一批标志性工程领跑世界,彰显大国风范。

交通、能源、水利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有力保障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代表们纷纷表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数据来源: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 制图:张芳曼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川藏邮路康定至德格段,被人们称为雪线邮路。海拔高达6168米的雀儿山被称为“川藏第一险”。当地人说,“车过雀儿山,如闯鬼门关”。过去十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交通变迁一日千里,从成都到康定通了高速,隧道洞穿雀儿山,让穿越“川藏第一险”缩短为10分钟车程。如今,川藏铁路也正在推进建设。

“以前从成都发往德格的邮件需要一周多的时间,现在只需要3天。甘孜州不仅建成了高速公路,还建成了三座机场。雅江、稻城的松茸,理塘的牦牛肉,乡城的红酒,德格的藏药……我们几乎每天都在运。”谈起高原交通巨变,坚守雪线邮路33年的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甘孜县分公司邮运驾驶组组长其美多吉代表不胜感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战略骨干通道加快建设,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逐步完善。

规模优势凸现。到2021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6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446.6万公里,机场和航线数量分别为250个、5581条,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12.8万公里。

布局更加均衡。中西部铁路营业里程达到全国比重的60%;县县通公路,农村公路十年间净增90多万公里。

服务质量提升。我国高速铁路对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95%,高速公路对20万以上人口城市覆盖率超过98%,民用运输机场覆盖92%左右的地级市。快递日处理接近3亿件,具备条件的建制村百分之百通了客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作为扎根交通战线多年的老兵,我感到使命光荣、责任在肩。我将继续坚定履行好‘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宗旨,以优质交通服务为百姓美好生活添彩。”其美多吉干劲满满。

“交通基础设施系统的持续改善和提升,有力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年来,国内国际间、跨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人员物资往来运输更加便捷,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顺畅。

从跟随到领跑,中国高铁串联起无数城乡,缩短了神州大地的时空距离。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高铁基础设施段电务维修技术中心副主任郑小燕代表近年参与了郑渝、郑阜、商合杭等高铁新线列控系统施工建设和联调联试工作,为一条条新线开通运营做好安全保障。“新时代新征程,我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继续做好本职工作,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保障旅客列车安全,为擦亮中国高铁名片、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力量。”郑小燕说。

深入推进能源革命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能源是重要保障。十年来,我国能源生产以年均约2.4%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6.6%的增长,能源自给率长期稳定在80%以上。我国构建了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

保障供应的能源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系统,发电装机达到24.7亿千瓦;建成投运特高压输电通道33条,西电东送规模接近3亿千瓦;油气“全国一张网”初步形成,管网规模超过18万公里。

绿色低碳的能源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突破11亿千瓦,比十年前增长了近3倍,占世界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的30%以上。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和在建核电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新型能源基础设施蓬勃发展。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智能电网加快建设,2021年配电自动化覆盖率超过90%;智能化煤矿建设加速,已建成800余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新型储能多元化快速发展,规模超过400万千瓦。

“总的来看,我国能源基础设施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十四五”期间能源重点领域投资较“十三五”增长20%以上,将为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提供强劲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

“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的高度重视,是对我们电力人的鞭策和激励。”作为行业一线的技术工人,华能汕头海门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检修部主任助理兼热控专工纪洁虹代表参与过电厂的节能优化改造、机组超低排放改造等项目。当前,广东省汕头市正加快推进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我将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与同事一道,为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不断努力。”纪洁虹说。

农村生活奔向现代化

农村饮水安全事关农民群众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完成农村供水工程投资4667亿元,解决了2.8亿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巩固提升了3.4亿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特别是,我国全面解决了17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妥善解决了975万农村人口饮水型氟超标和120万农村人口苦咸水改水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较2012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农村供水工程827万处,可服务供水人口达9亿人。许多地方实现了从水桶到水管、从劣质水到优质水的重大进步。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万东镇五和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冬勤代表感受到了农村居民饮水的重大进步,“我们区近年来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新建供水站、新修水厂构筑物、新增消毒设备和配套管网,彻底解决了万东镇五和村等7个原国家级贫困村6000多人的饮水难题,如今,村里完全实现了供水入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周冬勤说,村民们日子更有盼头,发展生产的信心更足了,“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使农村的生活奔向现代化,越走越有奔头。”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特殊的水情决定了我国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为繁重、治水难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对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增大,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湖南省益阳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专职副总工程师庄稼代表介绍,近年来,他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参与完成了2000多个水利规划设计项目,见证了我国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的持续完善。

防洪排涝能力不断提升。十年来,我国开展大规模的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新增水库库容1051亿立方米,新增5级以上堤防5.65万公里。大江大河基本形成以堤防、控制性枢纽、蓄滞洪区为骨干的防洪工程体系。

供水灌溉能力持续增强。十年来,我国建设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引江济淮等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54处,建设一批大型供水水库以及大型灌区,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1亿亩。全国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8900亿立方米,保障城乡供水安全。

“作为水利工作者,我们将重点推进重大水利工程、节水改造工程、生态治理工程等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水利项目建设,积极构建循环畅通、功能协调、安全可靠、调控自如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庄稼说。

新基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型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升级。过去十年,已建成光纤长度增长约2.7倍,实现“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加快布局,数据中心规模达到590万标准机架。

融合基础设施加快布局。立体智能交通体系加速构建,无人码头、自动驾驶等交通运输新形态不断涌现,90%以上机场实现“无纸化”便捷出行;全国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和标识解析体系基本建成;电子商务、远程医疗、线上教育等民生设施加速构建。

创新基础设施加快优化。已经建成体系较为完备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的7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32个已建成运行。在重点领域布局建设200多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600多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开发设施体系不断完善。

截至目前,我国5G基站累计开通超过200万站,基本实现重点乡镇及以上区域连续覆盖。作为国家队主力军,中国电信以云网融合牵引加快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完善5G等新型基础设施,大力加强技术创新,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柯瑞文代表表示,中国电信将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布局一批前沿技术、打造一批标杆应用,助力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为我国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增添新动能。

(本报记者齐志明、王明峰、张帅祯、常钦、白之羽、戴林峰、黄超、郭玥、罗珊珊参与采写)

来源:人民日报


<上一篇:“村民们收入涨了好几倍,日子越过越好”(共创繁荣发展新时代)下一篇: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今日谈)>
0.145

联系我们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