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知理:党性教育要实现解疑释惑,凝聚共识
当前,要使党的先进性在实践中有效彰显,党性教育就要突出问题导向,发挥析事明理、解疑释惑的作用,注重解决领导干部思想上的疙瘩,引领和帮助党员干部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首先,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研读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辨清大局、大势和大事,用经典和真理的力量,引导党员干部把远大理想和现实追求有机结合起来,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其次,要不断加强对党史和国史的学习,避免党员干部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通过“读、唱、看、展、论”等多样化的党史教育,传承红色经典,让党员干部铭记党的苦难辉煌历程,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怀和魅力风范,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最后,要直面党员干部在现实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注重回答党员干部普遍关注的问题,防止空对空、两张皮。只有全面客观地看待改革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和矛盾,对取得的辉煌成就讲透讲深,对当前的深层次问题讲清讲实,用精准的数据事例增强说服力,用清晰的学理分析解疑释惑,才能真正解开党员干部的“心结”,坚定理想信念,凝聚思想共识。
党性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不仅需要深入透彻的理论阐释,还需要创新教学形式,精心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春风化雨,循循善诱,通过与学员心灵之间的互动,达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在触景生情过程中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党性教育能否遵循“认知—感悟—认同—践行”的规律,做到情景交融、触及灵魂,直接决定着党性教育是否“有用”和“有效”。
当前,党性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必须在情理交融之中“活”起来。一方面,通过综合运用氛围营造、问题导入、故事音像、案例警示等多种形式,精心设计体验式教学、访谈对话式教学以及现场问答互动等环节,将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有机融合,让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将感性的体验升华成为理性的认识,达到反躬自省、升华境界的效果。另一方面,结合党员干部在党性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历史到现实、个人到群体、正面到反面”等多维视角有效挖掘各具特色教育资源,以情景再现、互动模拟等方式打造党性教育“实境课堂”,使党性教育形象化、具象化,在情景交融中深化党员干部的情感认同、理性思考和行动自觉。很显然,要实现上述两个方面的突破,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说教式、单向灌输式的党性教育模式,推动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创新、理论讲授与实境体验的有效融合,把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留下的大量红色历史遗迹开发成为党性教育基地,把丰富的实物史料转化为党性教育的鲜活教材,让党员干部在“看、听、思、悟”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党性教育的体验度、鲜活性,在“身临其境”中真正触及思想、震撼心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ZY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党性摆在了更加重要而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是各级党组织和每名党员面临的终身课题。作为ZYGJ机关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带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在提升党性修养上走在前、作表率。加强党性修养的关键,是要有得力措施并取得实效。各级党支部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引,努力破解党员干部思想困惑,强化制度保障措施,组织大家真修实炼,切实提升每名党员的党性修养,努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和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回顾历史,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在党的历史文献中,大量出现党性一词,梳理其历史发展的特点,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党性的内涵,更好地坚守党性的初心。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出,党性的内涵是不断发展丰富的,与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追求是内在统一的。回到当前,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党性的概念在继承中又承载了新的内涵,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