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雨花精神红色教育
雨花精神红色教育

江苏南京,中华门南,有一座花草葳蕤、松柏掩映的山冈,叫雨花台。


然而,这个清静幽雅、群雕叠阶之处,在1927年至1949年的22年间,却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成千上万的英烈牺牲在这里,牺牲时的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



雨花台是一座松柏环抱的秀丽山岗,高约100 米、长约3.5公里,顶部呈平台状,由2个紧紧相依的山岗组成:东岗名为梅岗,中岗也称凤台岗。历史上曾将延伸至安德门外的西岗,与前两个山岗合称聚宝山,明朝的南京南门──聚宝门(今中华门),即由此山而得名(西岗即为石子岗)。雨花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烈士殉难处,在这里遇难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达10万之多。


巍巍钟山春常在,郁郁青松掩芳丘


雨花精神红色教育我们在革命岁月,信仰是鲜血铸成的丰碑



“恽代英烈士,黑白照片中的您,眼神坚毅而充满自信,用一生追求共产主义信仰……”“袁咨桐烈士,16岁的花季,追求理想、心怀天下,您用稚嫩的肩膀挑起民族大义……”在雨花台烈士陵园烈士就义群雕前,一群少先队员正在与革命先烈“对话”,胸前的红领巾格外鲜艳。

90后的刘志亮,去年硕士毕业后选择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做一名研究员。他探索的课题是,在雨花台英勇牺牲的烈士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多数出身富裕家庭,受过良好教育,是什么让他们放弃现实的利益、长久的富贵,甚至不惜付出鲜血和生命?在史料整理和讲解交流的过程中,刘志亮找到了答案。



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恽代英曾说:“我们吃尽苦中苦,而我们的后一代则可以享到福中福。为了最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我们是舍得付出一切代价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况复男儿失意时。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这是谢士炎的追求。

“革命是我第一生命,我决不退社!”这是郭凤韶的呐喊。

在雨花台纪念馆的中堡,用灯箱形式集中展示了50位烈士的事迹,抬头仰望,LED灯营造出“漫天星光”的效果,象征每位烈士所散发的信仰之光,照亮革命道路。他们中有毕业于北京大学,就义时年仅39岁的邓中夏;有先后在清华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就义时年仅34岁的施滉;有现代作家,就义时年仅32岁的洪灵菲……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雨花精神红色教育的根源来自共产党人对党的绝对忠诚、对共产主义的绝对信仰。也只有绝对的信仰和绝对的忠诚,才能让他们为了真理和信仰而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最宝贵的生命。”雨花英烈研究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跃说。

如今硝烟已散,但砥砺人心的“雨花英烈精神”却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和平年代,雨花精神红色教育信仰是民族不屈的脊梁

无论是革命岁月的烽火硝烟,还是和平时期的岁月静好,总有一群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在新时代,雨花精神红色教育代表一种信念、一种思想、一种意志,呈现的是精彩故事,推动的是整个中国。



<上一篇:没有了下一篇:红岩精神红色教育>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